2012年的阅读市场,严肃阅读相对繁荣,影响力有所提升,体现之一就是出了许多好书。但这是一个“被繁荣”的过程,受经济整体环境的影响,口水书、垃圾书市场落潮,遂令真正的坚持者们露了一点头,看到一点希望。
201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延续了2012年的趋势,许多好选题令人眼花缭乱,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推出的“甲骨文”系列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“新民说”系列、九州出版社推出的“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”、楚尘公司推出的“新陆诗丛·中国卷”等,都让人眼前一亮。此外,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品牌出版亦卷土重来,比如漓江出版社的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”丛书、湖南文艺出版社的“诗苑译林”等,它们曾对一代人的成长产生过深远的影响,如今把这些人类文明的营养品重新端出来,体现了出版人的坚守与担当。
然而,应该看到的是,当下严肃出版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市场化带来的无序和消费文化的旺盛,消费文化从本质上是反对精神的,因为心灵一旦醒觉,人们就会主动抵抗消费文化的侵袭,所以,消费文化必然要用漠视、窒息、挤压等手段,将严肃出版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驱除;二是单极化的呆板与狭隘的挤压。它呈现为一种掐尖效应,一旦影响力超越边界,就必须回归到标准的解释范式中,其结果是象牙塔内丰富多元,象牙塔外单调乏味,形成“卖得好就没深度,有深度就卖不好”的效果。
严肃出版如何应对这两方面的挤压,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好的解决之道。回首2012年,像《嘉定忠臣》《叫街者》《剑拔弩张的盟友》这样有内涵的书,虽然赢得口碑,却算不上真正畅销,只能做到“还可以”的地步,当出版者们说起“常销书”时,其实就与市场规律形成了对抗关系,而在一个商品社会中,这样的对抗注定只能偶尔“笑到最后”,绝大多数会以无奈收场。所以,今年的订货会虽为严肃出版留下更大的空间,也有一些好的作品,但整体上看,旧书换个封面、换个名字再出版的情况依然是主流,真正的好作者、好作品寥寥可数,即使引进出版,也很少是国外最新成果。这意味着,我们的学术出版不得不落后于世界学术主流10~15年,而由此带来的损失,只能全社会来埋单。
以小说为例,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引入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,给“新时期文学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,在某个时期内,我们拥有当时世界几乎所有流派的文体实验,比如意识流(王蒙)、黑色幽默(刘索拉)、结构主义(马原)、现代派(格非)、魔幻现实主义(莫言)等,正是这样开放的心胸,为20年后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果,可今天中国作家谁还在坚持文体实验?还有谁了解世界小说写作的最新方向?20年后,我们又如何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可?
严肃出版是一个社会的公地,如果人人都不负责,在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下,它就会逐渐荒芜,我们都会成为受害者,我们的孩子也将因此而失去精神上升的更多可能。而它的复兴靠出几个大部头、翻译几部当代经典、不断翻新老书,是于事无补的,关键在于出版人应脚踏实地去思考:如何打通严肃与普及间的藩篱。
从通俗阅读到严肃阅读,至少要有一年的积累,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来说,这是一个不菲的成本,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摸索过程中,还有可能走弯路错路,还要面对灰心的考验,就算顺风顺水,走到了新的境界中,也没有明显的回报。这是一个孤独而充满压力的历程,对于每个刚开始做的人而言,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、引导和支持,可出版人对此关注和投入太少,严肃出版与大众读者之间始终没能突破这“最后的一公里”,只收获不播种,渴望靠市场自然成长来发展,则严肃出版的步履将更加沉重。所以说,2013年严肃出版会如何,关键不在订货会上有多少新书,还要看出版人计划做多少社会活动、多少讲座,多少面向社会的普及工作,不加强这方面投入,严肃出版将难以突围。
,